据有关资料介绍,1934年Limitorque公司(目前属于Flowserve公司)推出M系列电动装置,是国际上最早生产现代电动装置的厂家。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动装置以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的方式进入中国,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各个工业部门。
随着微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各种高品质高性能的阀门不断出现,要求与其所匹配的各种控制装置也不断改进。智能型阀门电动装置于20世纪末在国外问世,我国的研发起步于21世纪初,至今已有较大发展。
目前国内已形成以江苏、天津地区为主要电动装置制造基地的生产格局,虽然生产企业数量比较多,但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大概只有10家左右。近年来,国产电动装置无论种类规格、控制型式、生产模式、应用领域等方面均有显著的进步与拓展,取得的成绩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尽管最近一两年某些相关行业的经济指标增幅见缓,但电动装置的需求量并没有明显减少,体现了该产品适用领域的广泛性。根据历年的粗略统计,电动阀门的年需求数量还不足工业管道截断类阀门总量的3‰(不含过程控制电动调节阀门)。尽管如此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因为电动阀门的使用问题往往体现在电动装置上,这种现象已经得到业内和用户的关注。
对此,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阀门电动装置专家项美根高级工程师,畅谈中国阀门电动装置发展的历史。项美根先生历经第一代阀门电动装置联合设计、第二代阀门电动装置联合设计,是少数亲历这段历史的老专家之一。
半世纪风雨兼程 五十载春华秋实
——访黄山良业阀门有限公司董事长项美根先生
在浩淼的时间长河中,5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一份职业持续半个世纪的热情,至今依旧不减,却着实令人钦佩。
项美根,黄山良业阀门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我国阀门电动装置50年发展里程中的领军人物,被国内同行亲切地称为“项工”。他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就读于浙江工业大学化工机械专业,1964年毕业分配到当时位于北京的通用机械研究所(现为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以下简称“通用所”),此后,一生与阀门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中国阀门电动装置发展的见证人,他几乎把全部心血倾注到阀门行业,半世纪的风雨兼程,谱写五十载春华秋实。他说,“我对工厂有深厚的感情”,即使年过七旬,依旧事无巨细,亲自监督,甚至记得每一位工人的名字。他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办公室内最为显眼的是一排大书柜,整齐摆放着各类参考书籍、资料,还有20多本工作笔记。我们的谈话也从这些笔记开始。
问:您现在仍旧每天坚持做工作笔记吗?
项美根先生:
从1964年工作伊始,我就养成了记录的习惯,并一直坚持到现在,像会议的主要内容、平时的工作要点及心得、设计方案简图,还有发生的重要事项等,都会记在笔记本上,差不多一年一本。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1992年来到黄山创业之后的笔记,记录得非常详细。1964年~1986年在通用所的工作笔记在天津百利二通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二通”)的一次搬家的过程中遗失了,非常可惜。我认为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坚持,不能犯懒,即使我现在年纪大了,但重要的事情还是会记录。现在每年的公司大事记,还是我亲自指导编写的。
问:您1964年毕业就分配到了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到1986年离开,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项美根先生: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原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于1956年在北京成立,1969年搬迁至合肥,1964年成立阀门研究所(原阀门室),是全国阀门行业的技术归口单位和测试中心。
我在通用所22年所做的工作中,最值得回忆的有九件事:
一是我到通用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加并完成了我国《第一代阀门电动装置联合设计》任务,之后又带领阀门电动装置课题组完成了《第二代阀门电动装置联合设计》任务。
二是1966年在天二通主持设计我国第一台隔爆型阀门电动装置,1966年12月,三九天冒严寒去黑龙江佳木斯联系防爆试验事宜(当时,全国只有佳木斯电机厂有防爆检测设备)。1967年上半年,该产品研发成功后,被应用于我国第一个500万吨级炼油厂——北京东方红炼油厂。
三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受信息来源和配套条件限制,使第一代阀门电动装置联合设计的产品还存在一些缺点。为此我带领通用所阀门电装课题组又进行了新电装的设计与研究,经一年多努力,终于1968年5月完成新一代Y30型电装全套图纸设计,并于同年年底,由上海阀门三厂(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个电装定点制造厂,后并入上海良工阀门厂)试制成功,投入批量生产。Y30型是300N·m多回转电装,采用了端面出线电动机及计数器式行程控制机构,据此设计了被第二代联合设计认定的第六方案,成为第二代联合设计开展工作的基础。
四是1968年下半年末,在天二通为第二工业机械部816军工项目设计完成Q20型小型部分回转电装,并于1969年上半年由天二通试制成功交付使用。Q20电装输出转矩200N·m,是典型的整体式(非叠加式)部分回转电装,它的传动系统由蜗杆蜗轮及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组成,是我国首次实现手电动可以自动切换的产品,为后续业内整体式部分回转电装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是1973年,与天二通同志一起共同完成了“输油管线收发隔离球用电动装置”的设计研制任务。该产品全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530”工程——格拉管线上使用。格拉管线是格尔木到拉萨输送多种成品油的管线。
六是首次制订了我国部标准JB2920-81《阀门电动装置型式、基本参数和连接尺寸》和JB2921-81《阀门电动装置技术条件》。
七是首次主持组织制订了部标准JB/Z243-85《闸阀静压寿命试验规程》和JB/Z244-85《截止阀静压寿命试验规程》等五项阀门静压寿命试验规程,并研制成功了FS0型和FS1型两种阀门寿命试验机。
八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为我国首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条目:《阀门驱动装置》及《电磁阀》。这是代表中国国家水平的第一部工具书,撰写要求很高,对条目格式、内容、篇幅等都有严格规定。要求文图并茂,外行能看懂,内行专家又挑不出毛病。规定篇幅为2000字的条目《阀门驱动装置》,从起草、初稿、审查稿、专家审定稿、到交付印刷稿,稿纸用了一箩筐。
九是开创了阀门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的先河:上世纪80年代初,机械部狠抓产品质量,通过创“国优”“部优”产品活动,来带动全行业提高产品质量,为此我为全国阀门行业,首次组织制订了第一批阀门产品质量分级标准;还为阀门试验室,制订了首个阀门产品试验检测收费标准。
这些课题在当时都是开创性的工作,是在没有或很少有外来资料的情况下,靠自身深入现场,在不断地观察思考、数字统计、理论计算、调查研究、试验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全部填补了国内空白。
问:您是我国第一代《阀门电动装置联合设计》的参与者,能为我们讲述一下当时的经历和所遇到的困难吗?
项美根先生:
我刚进通用所的时候,中国没有一家生产阀门电动装置的企业,1964年,第一工业机械部(以下简称“一机部”)决定发展国产阀门电动装置。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实际情况,我们就深入石油化工、冶金、矿业等行业的工厂一线和阀门制造厂,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并写成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亟需国产化阀门电动装置产品的研发,一机部主管民用机械,这个任务就交给了一机部所属的通用所,成立了第一代《阀门电动装置联合设计》课题组,课题组成员除通用所外,还有化工部第一设计院、石油部北京设计院、石油部抚顺设计院等。“文革”以前,只有天津和上海两个直辖市有通用机械工业公司,机械加工能力强、企业多。考虑到天津离北京比较近,又是老工业基地,所以就选定了天津第二通用机械厂(原来生产“高压釜”)作为我国第一个阀门电动装置制造厂,即现在的天津百利二通机械有限公司,在那里进行设计和生产。从图纸设计到召开产品鉴定会,我基本参与其中。 ♂
第一代联合设计自主研发的电装,是开关型电装,后来改名为“ZD系列多回转阀门电动装置”,它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阀门电装的基本性能与结构要素,并首次实现了我国阀门电装的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尽管应受当时客观条件与认识水平限制,它还存在着体积大,重量重等缺点,但相对于最原始的电动机通过三角皮带传动,带动减速机来开关阀门的装置来说,ZD系列有很大的技术进步,通过有线的常规电路,可基本实现远距离自动控制,虽然相对于现在的无线智能控制技术比较落后,但在当时来说仍然是很大的进步,填补了国内空白。
当时中国工业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也没有多少大型项目,所以对阀门电动装置总的需求量不大,但应用领域非常广,满足了石油、化工、冶金、矿业、电力、给排水、军工等各行业的需要。研发投产后,非常受用户欢迎。
问:第一代《阀门电动装置联合设计》之后,又进行了第二代《阀门电动装置联合设计》,并且由您担任主持人,当时提出这一课题的背景是什么?第二代产品与第一代产品相比有哪些特点?
项美根先生:
1974年上半年课题组首先在天津起草了两项阀门部标准,为下半年在上海进行第二代阀门电动装置的方案设计打下了基础。为了研发第二代产品,我们做了很多试验研究,单是方案就设计了7套,全国阀门行业主要厂家代表(包括当时属于电工局的哈尔滨锅炉厂、上海锅炉厂、北京锅炉厂、武汉锅炉厂、青岛电站阀门厂代表)集中在北京召开设计方案研讨会,把7套设计方案图挂在墙上,经过充分讨论最终选定了第6方案,并于1976年上半年首先在合肥通用所开展设计工作,后又转移到上海阀门三厂,完成了全部图纸设计,且于1977年由上海阀门三厂生产了首批系列样机,经合肥通用所组织专家鉴定后,在全国推广应用。直到现在,我国仍在生产使用的大量常规产品,还是按第6方案设计,不断改进优化后的产品。
第二代联合设计完成了两种电装系列产品:一种是多回转型电装,行业内叫“Z系列阀门电动装置”;另一种是部分回转型电装,行业内叫“Q系列阀门电动装置”,它是由一级Z系列多回转电装加上二级减速器组成的叠加式电装。它们不仅具有高度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的特点,而且已经完全具备现代电装的结构要点与性能要求。其主要特点有:总体结构上比第一代ZD系列电装发生了巨大变化,电机端面出线,电源线和全部信号线集中在一处出入;手电动采用“半自动复位,电动优先”的设计原则;首次对电装电动机、齿轮、蜗轮、轴、轴承、弹(碟)簧、平键、花键、爪型离合器、手电动切换等主要零部件的力、强度、寿命等,进行了详尽的理论计算与科学实验,优化了传动系统设计,使电装体积与重量大幅度下降,制造成本也随之下降;全部外壳零件结合面都采用O型密封圈密封的结合面设计,大大提高了电装的防护性能;首次完成隔爆型系列电装产品的设计研究与制造,它的主要件可以与普通型电装通用;首次完成了Z系列多回转电装+二级减速箱(可以是齿轮、蜗轮、行星齿轮、拨叉等各种传动装置)的叠加式部分回转系列电装产品的研发生产。
除了配套阀门专用电机外,第二代阀门电动装置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转矩控制机构采用了蝶形弹簧,加蜗杆环形齿条结构及行程控制机构采用计数器结构,使电装产品极大提高了工作可靠性。第一代的行程控制机构采用凸轮式,动作速度缓慢,行程控制机构灵敏度低。行程控制机构有很多方案,有螺杆机构、凸轮机构、杠杆式机构、计数器机构等其它机构,我们调查了很多国外产品,并经过理论计算、分析,认定计数器结构是当时最好的。直到现在该结构仍不仅被广泛采用,而且计数器还作为标准化产品有专业厂定点生产,结构更加小巧,质量更加稳定。
由于第二代电装联合设计课题所做的重要贡献,“Z系列多回转阀门电动装置设计”项目,荣获1981年一机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上海阀门三厂生产的第二代电装产品:Z系列多回转电装,被成功选用于我国首套大型国产化装置《上海吴泾年产30万吨合成氨完善化装置》项目中,该项目于1993年荣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一等奖。
问:您主持制订了我国首部阀门电动装置部标准,当时制订标准与现在有什么不同,您认为标准对于技术进步和质量控制有什么作用?
项美根先生:
中国的阀门标准制订始于20世纪50年代,通用所既是归口单位,也是编制大多数标准的主持单位,最早从管道、法兰、管件开始。我在通用所工作的时候,电装产品设计和标准制订几乎是同时进行的,第一代ZD系列研发成功之后,因为要对技术性能进行考核,所以必须立即着手起草标准,第二代联合设计的产品也是完全符合这个标准的。
像JB2920-81《阀门电动装置型式、基本参数和连接尺寸》(以下简称“JB2920”),为了确定JB2920中的连接尺寸标准数据,我们对各类阀门“三化”(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联合设计图纸尺寸和计算操作扭矩,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分析与研究,这项工作的工作量非常巨大,最终分别列出了全部闸阀、截止阀、球阀、蝶阀的阀门操作扭矩分档及电装扭矩选配表。这份表既为制订JB2920提供了准确依据,后来也被行业广泛采用,作为阀门选配电装扭矩的依据。另外,对于标准中规定的法兰尺寸,电装输出轴与阀杆或阀杆螺母的连接尺寸,输出转速18/36转/分,电装输出轴转圈数大小及分挡,各种防护类型等,都有过深刻的理论计算与试验研究,所以他们被引用至今,仍有超强的生命力。
对JB2921-81《阀门电动装置技术条件》(以下简称“JB2921”)中的相关技术指标:行程控制机构控制输出轴位置的重复精度及一次微调精度,多回转电装为≤±5o,部分回转电装为≤±1o;转矩限制机构,控制输出转矩的重复精度及一次微调精度为±10%;阀门开度指示与阀门开关运行方向实际位置的误差≤1%等,都要通过严格的理论计算和几十次实际测定。因为阀门电动装置是与阀门配套的产品,所以还要符合阀门的相关标准,既要保证阀门电动装置生产厂家能够生产出来,又要使阀门厂能够接受,且用户也能够满意,使产品真正起到自动控制阀门的作用。
JB2921编制和颁布过程,催生了业内一批电装检测设备的诞生,到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电装生产厂已基本具备完成JB2921所规定的出厂试验与型式试验项目检测的设备,对确保电装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由于上述标准奠定了我国阀门电动装置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的基础,为电装“三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荣获1981年一机部标准化科技成果四等奖。
问:您在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具体包含哪些?
项美根先生: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是阀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从1980年~1986年,我主要负责这项工作,是通用所开创此工作的第一人,当时这项工作没人愿意做,因为是个全新的工作,全部要从头开始,但我喜欢做有挑战的事,领导分配我做,我就做了,并下决心要做好。期间不仅首次组织制订了闸阀、截止阀、蝶阀、球阀、旋塞阀等阀门的一批静压寿命试验规程,还组织制订了我国首批阀门产品质量分级标准:代表通用所主持起草闸阀、截止阀分级标准,与上海阀门厂联合起草安全阀的分级标准、与铁岭阀门厂联合起草蝶阀的分级标准、与沈阳高中压阀门厂联合起草减压阀的分级标准、与上海新华冶金厂联合起草了阀门铸钢件分级标准等,在这之前国内没有阀门的一等品、二等品、合格品、不合格品之分。其中使用寿命是分级标准中一个重要参数,因为一般的阀门出厂压力试验和零部件加工尺寸精度、光洁度检查不能完全衡量出阀门产品的内在质量问题。使用寿命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使用年限,一种是开关次数,使用年限比较难考核,就选定了开关次数,在各种阀门产品质量分级标准中都有规定,不同类型的阀门产品有不同的使用寿命,比如阀门电动装置达到开关8000次是合格品,10000次是一等品,12000次是优等品,低于8000次是不合格品;闸阀、截止阀、蝶阀、球阀等是根据产品的密封面材料配对、压力等级与口径大小来规定开关次数的,一般硬密封阀门开关次数要低于软密封阀门开关次数,大口径的阀门开关次数要低于小口径阀门的开关次数。
问:您1986年离开合肥通用研究院之后为什么选择去天二通,在那里主要负责什么工作?
项美根先生:
我夫人的家在天津,所以家人希望我回天津。我在1964年~1974年间,虽然人属于通用所,但这十年基本都在天二通进行阀门电动装置的研究,跟我同行的其他技术人员一起,把天二通创建成我国首家阀门电动装置制造基地,见证了天二通的成长、发展。
在天二通的六年,更多的让我学到了管理方面的知识,积累了质量管理、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这为我日后来黄山办厂打下了一定基础,因为只懂技术,不懂管理是经营不好企业的。
问:您1992年开始来到黄山创业,如今黄山良业阀门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内专业生产阀门电动装置的企业,当时是怎样的机遇促使您创业的?这期间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项美根先生:
创业总是艰辛的,由于我的创业地是在黄山,远离家乡,得不到亲朋好友的帮助,基本上是孤军奋战,加上黄山地处皖南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协作困难。当时去一次省城合肥,单程要12小时车程;去杭州、上海,单程也要6小时和12小时,所以在黄山创业真是难上加难。
经过22年的努力,今天的黄山良业阀门有限公司已经是一个产权明晰的独立法人企业。公司的全部产品都是自己设计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两大代表性的产品为“良业”牌常规型电装、“立美克”牌智能型电装。同时,公司拥有立加、卧加等一流的加工中心设备;产品规格齐全,可以做到用户要什么产品就有什么产品;企业管理有序,生产有条不紊。
问:对于企业的成功之道,您有什么心得吗?
项美根先生:
我50岁下海,从零开始,有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尾巴。我出身于浙江浦江县一个贫寒的农家,从小独立性强,具有浙江人胆大、细心、敢拼搏、能吃苦耐劳的特征,同时我的心态比较平稳,踏踏实实做事,不会争名逐利。我从一下火车来到黄山,就立志于把每一个人用好,每一分钱用好,每一台设备用好。创业之前的28年的工作经历,不仅使我擅长技术,也对管理有一定了解,有了前面的积累,办企业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凡事就是“认真”二字,不能犯懒,懒的话就一事无成,认真的话什么事都能做成。
问:您从事了50年与阀门相关的工作,从未离开过这个领域,这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讲非常不容易,您是怎么做到的?
项美根先生:
我在通用所工作了22年,在天二通工作了6年,来黄山创业至今22年,加起来一共整整50年。50年自始至终在这个领域,从未离开过,并将继续下去。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工作,而是兴趣所在。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我感到非常幸福。
在这里,我的很多想法都可以付诸实践,生活非常充实。我不怕麻烦,喜欢研发非标产品,根据用户的需求定制,只要用户对电动装置的参数提出要求,即使一台、两台也可以为用户生产,我曾为某部队研发生产用1.5秒就能关闭的紧急切断阀;为某电厂研发生产过2.5秒就能关闭的DN1200电动金属硬密封蝶阀;还为行业成功研发了阀门扭矩连续测试装置、电动装置全自动全性能测试装置、气动装置扭矩连续测试装置、阀门扭矩弯矩连续测试装置等。这些测试装置的研发与生产,本来都不是黄山良业公司的经营范围,但它们都是我在通用所时就想做而尚没能做的工作,了却这个心愿,研发这些产品,对推动我国阀门行业的技术进步确有重要意义,所以尽管费时费力,投入大收益少,但我决心要做好它。
现在,我依旧在不断研发新产品。2013年研发了一种新型紧急切断阀电动装置,能在断电时,仍可开关操作,避免发生事故。另外还研发了一种带预备动力系统的产品,能随时确保安全使用。我研发新产品从来不计报酬,就是兴趣使然,只要有人需要,提出要求,就会去研究。由于平时我比较注重产品创新,使黄山良业阀门有限公司历来都有丰富的技术储备,因而,至今我公司已经是连续11年的高新技术企业,并有三个项目获得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立项,有六项产品是安徽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一个企业,有那么多好项目好产品,这在黄山市是独此一家。
在阀门领域的50年,经历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得到了全国阀门行业的充分肯定。现在回想起来,虽然不容易,但是能为我国阀门及阀门电动装置的技术进步,以及提高我国阀门产品质量做出贡献,一辈子做一件事,也是值得的,所以我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文/曹江漫)
相关信息